沉没海底已近七十年的“泰坦尼克号”残骸,终于在1985年被海洋探险家罗伯特·巴拉德发现,这一突破性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当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应将这艘悲剧巨轮打捞出海时,几乎所有海洋学家都沉默了。那么,难道让这艘海底巨物重新浮出水面真的不合适吗?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难以言说的原因?为何专家们坚决反对打捞呢?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。
“泰坦尼克号”残骸的发现,源自于巴拉德与美国海军达成的秘密协议。2018年,美国媒体披露了巴拉德发现“泰坦尼克号”背后的真相,原来他当时的主要任务并非寻找这艘巨轮,而是协助寻找两艘失踪的美国核潜艇。两艘核潜艇在大西洋沉没后下落不明,美国军方迫切希望避免让潜艇的行踪暴露,尤其是向俄罗斯透露,于是决定寻求巴拉德的帮助。当时,巴拉德正好也需要海军的支持,他正在研发一款遥控水下航行器,但资金不足,因此双方达成了互利合作。表面上,巴拉德宣称自己在寻找“泰坦尼克号”,而实际上,他的真正目标是找到“蝎子号”和“长尾鲨号”这两艘消失的核潜艇。
展开剩余87%美国海军作战部副司令员罗纳德·桑曼回忆,巴拉德曾坦言,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找到“泰坦尼克号”。他并不只是为了掩盖真正的任务,而是确实对寻找这艘沉船充满了渴望。为了实现目标,巴拉德加速了对“蝎子号”和“长尾鲨号”的搜寻进度。在寻找“长尾鲨号”时,幸运地按计划找到,而“蝎子号”则耗费了更多时间。但就在这过程中,巴拉德意外发现了“泰坦尼克号”,这对他寻找潜艇的任务也起到了意外的帮助。最后,他用八天时间就找到了“泰坦尼克号”,它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圣约翰以南约644公里的深海中,距离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约1450公里。
巴拉德的发现让他激动不已,然而很快他却感到了一丝不安。毕竟,“泰坦尼克号”是一艘承载着无数生命悲剧的巨轮,太多的灵魂永远葬身海底。巴拉德开始意识到,自己所取得的发现,似乎是在“别人的坟墓上跳舞”,因此他表示将永远对船上的遗物保持敬意,不会动它们。
与巴拉德相似,加拿大海洋学家兼潜水专家所罗姆也持有类似的看法。他认为,打捞“泰坦尼克号”的行为带有浓重的商业化色彩。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电视台对“泰坦尼克号”的兴趣,并非出于揭示真相,而只是为了赚钱。北美教育科普电视制片人雷德便是其中之一,他认为打捞这艘巨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,许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。
然而,黑尔——“泰坦尼克号历史学会”的成员,与所罗姆和巴拉德的立场一致。他认为,打捞“泰坦尼克号”不仅是对死者的不尊重,也对生者不公。那片海域已经变成了遇难者的安息地,打捞沉船的人,实际上是在做“掘墓者”的工作。这种行为,怎么想都让人难以接受。
除了情感上的反感,一些加拿大海洋专家也指出,“泰坦尼克号”在海底已沉睡多年,海水和海洋微生物已经对它造成了严重的腐蚀。即便将其打捞上来,也不过是一堆破损不堪的铁块,没有太多研究价值。而且,陆地上的环境也无法为它提供更好的保护,反而会面临风化和锈蚀的危险,打捞后的船只很快就会变成废铁。
尽管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,实际的打捞行动还是在进行。加尔斯科是一位海军舰船结构专家,他曾参与过1996年和1998年的打捞行动。每次下潜时,他观察到,“泰坦尼克号”的损坏速度惊人,海水几乎每一天就能让它损失约100千克的钢铁,似乎它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。1998年的打捞行动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,成功打捞出一个重达20多吨的客舱残骸,并被送往加拿大。负责打捞的RMA泰坦尼克公司目前拥有“泰坦尼克号”的全部打捞权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,越来越多关于“泰坦尼克号”的细节被揭示出来。2012年,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了这艘巨轮在海底的多张照片,展示了它残破的状态。从瓷砖装饰的水疗室,到锈迹斑斑、破旧不堪的引擎,每一张照片都显现出岁月的侵蚀。如今,“泰坦尼克号”已成为北大西洋海底的废铁,它的残骸散落在400公顷的海域中,讲述着昔日的荣耀和悲剧。
当巴拉德首次发现“泰坦尼克号”时,它依旧保持着不小的完整性。巴拉德在一篇《沉睡在大西洋底的泰坦尼克号》文章中提到,尽管海洋生物的遗体覆盖在巨轮的外表上,甲板上的柚木板纹理依然清晰可见,船上的双锚链和起锚机等部件在海底的灯光下显得分外清晰。巴拉德甚至发现,船上那些被封存了七十三年的酒瓶似乎保持着原样,似乎仍然可以品尝。特别是其中一些来自马德拉岛和波尔多地区的白葡萄酒,依然清晰可辨。
巴拉德认为,“泰坦尼克号”应该被视作一座纪念碑,而非坟墓。他当时还拍下了一扇窗户,位于二级吸烟室左侧。这扇窗户没有在撞击中破裂,它完好无损,成为灾难中宁静与暴力共存的象征。它提醒人们,在这场灾难中,也许并非所有事物都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毁灭。
如今,许多“泰坦尼克号”的纪念品被保存在利物浦的默西塞德海上博物馆,诸如遇难者的手表和钥匙等遗物,成了死难者亲属珍贵的纪念。对他们来说,这些物品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回忆,尤其是一些幸存者,例如年仅7岁的伊娃·哈特,她目睹了父亲在灾难中的失去,看着船只如何沉没,听到那些溺水者的痛苦呼喊。
对于是否应该打捞“泰坦尼克号”,伊娃·哈特和其他幸存者的看法几乎一致:它应该保持原样,作为一份纪念,哪怕无法亲眼见到,它依然在那里,便是一份永恒的纪念。
尽管打捞的行动已经开启,但许多人依旧质疑其意义。1990年代,电影《泰坦尼克号》的成功让许多旅游公司看到了商机,俄罗斯海洋研究所甚至计划利用深海潜水器,让游客参观这艘沉船的遗迹。虽然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,但也引发了诸多风险警告,潜水器的安全性受到质疑。
然而,命运似乎偏偏爱捉弄人,2023年6月18日,一艘名为“泰坦号”的载人潜水器在大西洋失踪,搭载的五名乘客,包括一名船员和四位商人及探险家,花费了25万美元每人的高价,却没能带回任何好运。经过大规模的搜救行动,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的海军努力寻找,但仍未能挽回生命。
“泰坦号”的失踪,让人不得不反思深海探险的风险
发布于:天津市隆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